RFID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场景解析
什么是RFID
RFID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)射频识别技术,又称“电子标签”,是20 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,在无人进行干预的情况下,它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的数据。RFID 技术工作环境弹性较大,除可在极端环境下进行工作外,亦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和同一时间识别多个标签。
RFID组成及工作原理
RFID 主要由标签、阅读器/读写器、天线三个部分组成。
标签的主要功能是附着在物体上用以标识目标对象,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,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;
阅读器/读写器的主要功能是读取(或写入)标签信息,分为手持式和固定式;
天线的功能则是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。
RFID 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,标签进入电磁场后产生感应电流,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,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,接受天线收到从标签中发送来的载波信号,在经过天线调节器传送回阅读器,阅读器对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处理,这种标签被称为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。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,阅读器读取并解码信号后,发送至主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。主动标签自身装有电池供电,与被动标签相比成本更高,读写距离较远且体积较大。
RFID工作频段
RFID应用系统的工作频率宽泛,低可至100KHz,高可达5GHz。目前国际主要采用的频段有:低频(125KHz-134KHz)、高频(13.56MHz)、超高频(860M-960MHz)、和微波(2.45GHz、5.8GHz)产品。对于天线而言,当传输的信号波长远超过天线有效尺寸时,天线作为电路负载呈明显的感性,导致信号能量被存储在天线近场区,从而不能被高效地传播。而天线受应用环境和重量限制,往往不能做的足够大。以13.56MHz频率举例,对应八分之一波长约为需2.7m,因此UHF频段就成为无源RFID在较远距离(0.5m~10m)传输的应用首选。相比于2.4GHz频段,900MHz频段天线的有效尺寸更大,意味着更多的能量可以被接收。
RFID应用场景
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资产管理、零售、物流、服装、交通、医疗、身份识别、金融支付等领域,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并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推广,RFID作为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之一,并且迎来更大的机遇期。